日记本
from 2008.6

控心

昨晚看完“电锯惊魂”系列的第一部,想到下面这番对话。

——三国杀八人场,内奸的武将选刘备什么心态?

——说明内奸水平提高了,已经从控场到控心了。

脑海里的小剧场不由高速运作,如果把三国杀电影化,做成一部恐怖片,即八个分属于不同的阵营的人被困在孤岛上,背后有一个变态做Game Master;内奸肯定是最重要的一环,因为他必须杀死除自己以外的所有人才能获得胜利。

言归正传,近来看的电影都贴着恐怖、惊悚的标签,但是不论是自己看还是跟包子一起看,个人都觉得波澜不惊。昨日也是如此,身旁的包子在尖叫,而我空余一颗吐槽的心。玩游戏的变态代替了复仇式的鬼怪,僵尸、楚人美、贞子全都不见了,倒是有些为自己的后知后觉而失落,原来恐怖电影正在试图进入“控心”的阶段——尽管目前看的几部都比较失败。

《电锯惊魂》第一部借Game Master的话“大多数人对活着并不心存感激。但是你不会了,再也不会了”向人们传达变态式惩罚的正面教育意义。但个人以为还不如《剪刀男》里面的“所有的死亡都是自杀”来得透彻。电影里面每个人的死亡都是自作自受,电影里的Game Master并不是变态杀手,他只是个变态。在微博上跟班长讨论之后,渐渐发觉全剧最令我气愤的老警察才是最悲哀的,有侦察经验却无自知之明,冲动的英雄主义导致自己的手下年轻警察的殉职,而后精神不济,侦查方向失误,陷入了惩罚自己的怪圈,被Game Master牵着鼻子走,直到最后死去都不明白案件的真相,年轻警察死在Game Master的陷阱里,而他却死在被害人的手里,这对一个警察而言是多么讽刺。

我不明白电影为什么总是利用回忆式的插叙手法,是为了冲淡观影者对逻辑的推敲,还是营造恐怖氛围呢?电锯惊魂也是如此。可对我而言,多次插叙会让恐怖感消失,要把记忆碎片串联起来整理逻辑很伤神。会不会逻辑感强的天才看这类电影更带劲……

我的恐怖感绝大多数来自书籍,印象中第一次被吓到,是在看类似春秋战国成语故事选这样的书,摆在书架里、爸爸的旧书。故事很简单,广为流传,“二桃杀三士”。那会儿不会说脏话,完全不知如何表达内心情绪,现在简单了,大可说句“卧槽”缓解一番。其实,故事放在今天来看,更多的是佩服,第一形貌短小的晏子在二千多年前就用攻心术杀死三员大将,无刀剑的完美杀人,第二记录者用这样轻描淡写的方式记录惨烈的事件,第三不露痕迹地凸显了晏子作为国君身边谋士谏言献策的光辉形象——叙事角度多么关键。最近一次被吓到,是一两年前在学校图书馆无意间看到《五十分钟的一小时》这本书,那是一个美国人写的犯人的心理分析书(我有没有在博客里提到过?)。当时坐的位置背光,图书馆阴冷,可能是当时状态不佳,又或许晚上有上机课,我只看完第一个故事“妈妈教我的歌”。之后没把书看完,完全是怕自己会崩溃。随着恐怖点跟笑点、哭点不断提高,从害怕未知的超自然的东西伤害自己,到害怕自己被低级变态犯罪分子盯上施加残酷的暴力,再到害怕自己的某种潜在的心理缺欠被高级变态Game Master利用成为其工具;现在如果有恐惧,那应该是害怕自己突然精神分裂变成变态吧。

小时候害怕妖魔鬼怪,害怕黑暗的大衣柜,害怕卫生间拧不紧的水龙头,害怕忽明忽暗的日光灯,害怕电视突然没信号……寒假里跟表哥表姐们一起在家里面看电影,回回都是挑表哥看过的碟,每当恐怖镜头要出现的时候,表哥都会提前说一声。想到这儿,感觉好温暖,那时候表哥会故意吓唬我,但当我真正害怕的时候,表哥会挡住我的眼睛。

就写到这儿吧,听班长说电锯惊魂的前几部能凑成一个完整的故事,我要跟包子看第二部了。

评论

© MEMORY OF FANTASY | Powered by LOFTER